• 海事博物館籌備
  • 海事博物館籌備
  • 海事博物館籌備
  • 18,
  • 海事博物館籌備
  • 海事博物館籌備
  • 海事博物館籌備
  • 海事博物館籌備

軍艦潛艇 battle ship - 臨淮軍艦

最後的戰役

臨淮軍艦

PCE-51巡邏艦

 

  臨淮軍艦,艦長陳德奎中校,原艦名永昌,是美國贈艦,二次大戰時,是美國海軍艦隊掃雷艦AM-287振奮號,1945年在邁阿密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。

  山海軍艦,艦長朱普華中校,原艦名永泰,它與維源艦出廠時即是PCE形巡邏艦,沒有掃雷裝置,但在艦尾裝置3吋砲1門,艦體長184.5呎,排水量640噸,裝置2部12缸二衝程柴油主機,雙軸推進,最高航速14節,乘員官兵114員,裝備3吋主砲2門,40公厘雙聯裝快砲2座、20公厘機砲6門,深水炸彈2組。

  1965年11月13日13:30時,我海軍南巡支隊,支隊長麥炳坤上校率2艦從澎湖馬公測天島基地開往烏坵方面海域執行例行巡邏任務,旗艦山海在前與臨淮距離1500公尺,巡航速度12節,冷風刮起的浪花撲打在永字號艦身上,機艙引擎的熱氣卻溫暖了船艙內。

當日14:10時,中共海岸觀察通訊雷達站發現2艦行蹤,就情報判讀是永泰艦與永昌艦,航速12節,往烏坵方面移動,估計23:00時可以抵達烏坵海域。

解放軍福建海軍指揮所決心打擊此一艦隊,命令海壇區水警副司令魏垣武任總指揮,調派6艘上海級護衛砲艇,6艘P-4級魚雷快艇,編組成3組突擊群,同時為保障突擊群側翼安全又派7艘護衛砲艇,擔任海上救援及警戒,以防東引國軍艦艇馳援。

作戰計劃是第一群4艘砲艇573號為指揮艇負責攻擊山海艦,第二群2艘砲艇588號、598號牽制臨淮艦,第三群6艘魚雷快艇,待護衛艇進行攻擊後實施魚雷攻擊擴大戰果。

22:16時作戰會議結束,所有編組艦艇往靠近戰區的東月島集結、出發。

23:14時第一突擊群573號指揮艇發現山海艦在右舷40度,距離目標1900公尺。

23:33時距離山海艦900公尺,總指揮魏垣武命令各艇集中火力打前導艦,山海艦右舷被突來的猛烈砲火打的乒乓響,警鈴大作,急向左轉270度,加速往烏坵急馳而去。位於編隊後方的臨准艦發現旗艦受到攻擊,立即開火還擊,打向573號砲艇,使得原本要攻擊山海艦的第一突擊群將砲火轉向臨淮艦,慌亂的打了起來,由於雙方在夜間快速正面交會,7分鐘後雙方失去接觸。

573號第一突擊群指揮艇艦橋被1發3吋砲彈擊中,副大隊長李金華與中隊政委蘇同錦陣亡,總指揮魏垣武受重傷,第一突擊群脫離戰區,第三突擊群魚雷快艇進入攻擊,臨淮艦躲過三次魚雷攻擊,趁勢轉向南突圍。

14日00:21時魚雷快艇指揮員張逸民見情勢不利(張逸民即是1955年1月10日在大陳積谷山擊沉國軍洞庭號砲艦的102號魚雷快艇艇長)呼叫上海級護衛砲艇支援,卻沒動靜,張逸民決心不等護衛砲艇了,自行率魚雷快艇再度攻擊,臨淮艦艦長陳德奎中校將艦砲形成火網,使魚雷快艇不能接近佔據有效攻擊位置,又以迴避運動躲過魚雷攻擊,在連番的海戰中,臨淮艦的困境愈來愈艱險,緊急向旗艦山海艦及台灣發出呼救,電報:「我艦1000碼內都是共軍的快艇,情況非常緊急!」

14日凌晨00:31時魚雷快艇指揮員張逸民在幾次攻擊失敗後,改換戰術,命魚雷快艇第三組145號、126號原地佯(假)攻取準魚雷攻擊角度,第一組124號、133號攻擊臨淮艦使其迴避轉向。張逸民自己率第二組131號、152號攻擊臨淮艦,逼使再度迴避轉向時,遭145號艇以提前角度連射兩枚魚雷,臨淮艦艦尾車舵全被炸燬失去動力,此時第二突擊群的兩艘護衛砲艇,向爆炸聲的方向趕來,距離900米處以猛烈的砲火一直打到100米處臨淮艦的吃水線部位,加速了臨淮艦的下沉。

14日01:06時臨淮艦沈沒於烏坵以南15.5哩處。

整個海戰歷時1小時33分鐘,雙方戰士以無比的毅力與勇氣為自己的責任盡了最大的犧牲,內戰一點也不光榮,只有慘烈犧牲的同胞留下傷痛痕跡,1965年11月13日至14日01:06時是最後的戰役─烏坵海戰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Copyright @ 2013 鳳和模型船工作室 網站設計:美國到特設計有限公司 DESIGN DOT INC., USA.